近期,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。这种由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究竟有何特点?市民该如何科学防护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近日专访了市疾控中心(市卫生监督所)相关专家。
“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,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‘花斑蚊’)。”市疾控中心(市卫生监督所)副主任方大春告诉记者,带毒伊蚊叮咬病毒血症期人或动物后,病毒在蚊体内繁殖2至10天,再叮咬健康人即可传播。极少数情况下,孕妇感染可能经胎盘或分娩传给胎儿,人与人不会直接传染。
“我市无埃及伊蚊自然分布,但白纹伊蚊是本地优势蚊种,小区绿化带、公园、居民阳台都是活跃区。”市疾控中心(市卫生监督所)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长徐庆丰表示,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是叮咬高峰。
多数感染者被叮咬后3至7天发热、关节痛,潜伏期最长12天。患者常伴头痛、肌肉痛、关节肿胀、皮疹,关节痛多累及手腕、踝趾等小关节,也波及膝、肩等大关节,剧痛甚至导致行动困难。
目前,我国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上市疫苗。“我国不是常年流行国,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,做好个人防护、避蚊叮咬是最有效预防手段。”方大春强调,疫区归来的市民要自我监测健康,如发现有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症状,请及时就医告知诊治医生或疾控中心。
夏秋季是蚊媒传染病高发期,需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。徐庆丰介绍,家庭要清理水生植物、花盆底盘等积水,水培植物每3至5天彻底换水,储水容器加盖,闲置容器倒扣;小区、单位及公共场所要聚焦绿化带、垃圾暂存点等区域,清理卫生死角、疏通排水沟、投放灭蚊幼剂,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空置屋等要强化孳生地清理。
个人防护同样重要。徐庆丰建议,蚊虫活跃时段外出可穿浅色长袖衣裤,暴露皮肤和衣物涂正规驱蚊剂,儿童应使用专用产品并避开眼、口及皮肤伤口;家中装纱门纱窗,夜间用蚊帐,室内配合使用合格杀虫气雾剂等,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施药后,关门窗离开30分钟,通风后再进入。
“如果身边有人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,提示所在区域可能有带毒蚊虫,更要协同防护。”方大春呼吁,防控需全社会参与。各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,清理责任区域积水;市民要争当健康卫士,从家庭和清理身边积水做起,共同筑牢健康“防蚊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