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如手指,洁白如玉,味甘如饴,香酥可口。清溪观音糖历史悠久。相传在唐朝时寄居清溪镇迎水庵的一位食品手艺人,利用当地泉水,用米、面为原料制作食品,其中一款洁白细嫩的糖点,其形犹如庵内观音菩萨的玉指,取观音济世之意,命名为观音糖。观音糖配料考究,制作精细,每制15公斤观音糖,掺和制成的饴糖2.25公斤,泉水9公斤,纯白糖13公斤,同时放入锅内煎熬。关键技术是掌握火候。火力大小,时间长短要恰到好处。到了火候,及时取样“水淬”,即取出一点糖,投入水中,约一分钟时间取出,用手指碾碎,如发出咯喳声,糖骨子就不老不嫩,制出的观音糖就洁白、细嫩,中有藕孔,进口酥脆,香甜鲜美,嚼之无渣。县内运漕、林头、环峰等地用同样加工方法制作的观音糖和清溪观音糖相比,存在无藕孔、有渣滓两个无法改进的缺陷。据一位有55年制糖经验的退休老工人分析,其原因主要是清溪观音糖制作时使用清溪泉水,因而独具特色。清溪观音糖解放前就享有盛誉。
